




閑暇時間,到村里新建的鄉村記憶館轉轉,是最近不少郊區開發區下五渡村村民喜歡的事。農耕用具、日用品、舊家具、珍貴票據……1000余件“住”進鄉村記憶館的老物件,共同勾勒出被人們遺忘許久的“鄉村記憶”,讓村民憶起往昔歲月,感慨萬分。
鄉村振興,文化是題中要義?!班l村記憶館的落成開放,進一步增強了鄉村文化的觀賞性?!毕挛宥纱宕逦瘯魅螚畛泻诱f。這個建成不久、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鄉村記憶館,通過老物件集中陳列,展示、傳播風土民情、民俗文化和農耕文明,讓百姓在“鄉愁”中感悟社會進步,成了下五渡村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道風景。
走進鄉村記憶館,一股“懷舊復古風”撲面而來。鄉村記憶館是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打造的,劃分有村史村情、鄉風民俗、憶苦思甜等幾個區域,還設置了展示櫥窗、文化墻等。農耕時代的扇車、耙、籮筐、石磨,反映物資稀缺時代的糧票、布票,“爸爸”騎過的“二八”自行車,“媽媽”用過的老式手搖縫紉機……一個個老物件,展示了祖輩匠人的精湛技術與智慧,講述了時代故事?!皬膬扇昵伴_始,我們就萌生了建這樣一個展示館的念頭。這兩年,我們陸續收集了很多老物件。其中,有本村村民無償捐贈的,也有不少是從外地求購的?!睏畛泻咏榻B,“在收購時,我們會仔細檢查每件物品保存是否完整、判斷年代是否久遠。大伙兒花了不少心思?!?/p>
為了讓鄉村記憶館“內涵”更豐富,下五渡村村支“兩委”干部正在精心籌備編寫“記憶館里話鄉愁”解說詞,讓解說員代替老物件“開口說話”。楊承河說,這些滿是鄉愁氣息的物件,是時代發展、社會進步的見證。他們要充分挖掘老物件背后的故事,讓村民提起鄉村就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幸福感,也讓年輕一代學會敬畏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,回望過去、立足當下,更好地開創未來。郭鑫璐文/圖
|